春夏交替之際,北京的氣溫已經上升到20多攝氏度。在首都機場飛行區草種改革試驗田內,機場鳥擊防范模塊的資深技師隋國輝和同事們正在營養缽內播撒野牛草的草籽。“這些草籽是西跑道北端的,在營養缽內生根發芽后,我們將開展整塊草皮的引種工作。”隋國輝告訴記者。
科學研究指出,鳥類的取食、繁殖、活動等行為均深受其所在環境的影響。基于這一認識,首都機場以生態治理為核心策略,從生物鏈的角度出發,科學制定并落實驅避與防治措施,旨在通過改善機場環境,減少鳥類聚集風險,確保航空器安全起降。
據了解,首都機場飛行區于2010年正式開始探索生態環境改善。由于機場圍界的隔斷,飛行區600萬平方米的土質區已成為相對獨立的草原生態系統,以自然生長的野生草種為主。土質區內豐富的草種資源不僅為食谷鳥 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更為昆蟲滋生提供了便利,極易吸引食蟲鳥聚集。此外,土質區內聚集的食蟲鳥、食谷鳥還可能招來獵食的猛禽, 而猛禽具有體形大、骨骼硬、飛翔高、活動范圍廣等特征,一旦發生航空器鳥擊事件,破壞力非常大。為此,從源頭上消除吸引鳥類聚集的因素對保障航空器安全起降意義重大。首都機場持續開展土質區草種優化工作,種植生長緩慢、不易生蟲、結籽率低、適應性強的野牛草。經過5年優勢草種種植,野牛草已經成為首都機場飛行區內的“常駐人口”,從“食” 的角度降低土質區草坪對鳥類的吸引力。
在做好生態治理的同時,首都機場于2018年在國內率先使用訓練有素的獵鷹對機場上空的鳥類進行驅趕。此舉旨在利用位于食物鏈頂層的猛禽,給其它鳥類的覓食、棲息等行為帶來有規律的、持續的壓力,迫使其遠離機場。目前,首都機場用于驅鳥的猛禽主要分為驅趕型和狩獵型。栗翅鷹和獵隼盤飛能力強,主要負責驅趕鳥群。蒼鷹和雀鷹速度快,主要利用其捕獵能力強的天性驅鳥。首都機場根據每年不同時期鳥情的變化調整鷹的種類,以確保有效驅鳥。
在鳥擊事件調查方面,當接到航班有疑似鳥擊的通報時,驅鳥保障員會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從航空器上采集血樣、羽毛等,“快、穩、準”地獲取鑒定結果,并及時發布鳥情預警信息,切實提升首都機場區域對于特殊鳥情的防范能力。
此外,為增強鳥防工作科學性、針對性,首都機場還與鳥類打起“情報戰”“信息戰”,啟用鳥情預警平臺,建立鳥情數據庫,實現草情、蟲情、鳥情等鳥防信息動態掌握,為綜合鳥防工作奠定基礎。
首都機場不間斷進行人工割草作業,切斷鳥類的食物來源,降低鳥類“進場”棲息和覓食的概率。
工作人員正在對飛行區蓄水池內的水草及藻類進行清理。
首都機場對機場草坪進行草種改良,工作人員正在營養缽內種植野牛草。
驅鳥保障員王西坡正在進行生態勘查。
鳥擊防范班長曹嚴(右)和驅鳥保障員潘學華采用網捕法監測草坪昆蟲種類和數量。
首都機場跑道周邊有物理攔鳥網和利用視覺驅鳥的彩色風輪。
驅鳥保障員陳維坤正在維護聲波驅鳥設備。
首都機場在三條跑道安裝視頻智能鳥情探測設備,實現探鳥、驅鳥作業聯動,達到最優化驅鳥。
資深技師隋國輝(右)和鳥情監控席值班員張波正在分析鳥情數據。
鳥情監控席值班員張波正在分析鳥情數據。
獵鷹驅鳥員白曉龍用“掄餌”的方式讓獵鷹盤飛驅鳥。
獵鷹進行低空盤旋驅鳥,其背部裝有用于定位的gps裝置。
為獵鷹特制皮帽,模擬一個黑暗環境,幫助它們快速安靜下來。只要“帽子”一摘,它們就知道該“干活兒”了。
驅鳥保障員邵春國(左)正在現場進行鳥擊事件調查取樣。
驅鳥保障員邵春國正在現場進行鳥擊事件調查取樣。
資深技師隋國輝正在對鳥擊殘留物進行DNA鑒定工作。
在首都機場飛行區的觀鳥站上,工作人員使用望遠鏡查看機場附近鳥類動向。